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

工業4.0席捲全球 香港升級轉型

on.cc東網專訊

全球「再工業化」(又稱工業4.0)大勢所趨,讓傳統製造業轉型至智能生產,發展高增值科技產業和生產工序。但是,相比亞洲鄰近地區如中國、台灣、日本、南韓及新加坡,香港「再工業化」的步伐明顯有所不及。現時由香港科學園以至外國科技巨擘,都正加緊全面協助傳統行業數碼轉型,朝向智能工廠模式邁進。

「再工業化」浪潮襲全球,製造業勢邁向全面升級下,智能工廠的全球產值由現時到2020年時將達2,700億美元,年複合增長率27.3%。

思科系統(香港)香港及澳門總經理何偉國表示,智能工廠的概念把整個生產流程、運作模式串聯一起,藉以提高生產力、減省成本:「現在企業的營運模式改變了,創造出很多新的商機。以往工廠生產一件產品,交到客戶手中就功成身退,之後倘產品遇到問題,客戶才會回來找商家。而現在,更多商家會思考如何由提供產品的角色,變為提供服務,其中一項是產品離開生產線之後,產品仍然會與工廠保持聯繫,並產生一些高增值的服務。」

他指,由於客戶的體驗改變,需要的員工亦會有別:「可能員工以往專注生產手上的產品,到現在更需要高增值的人才,懂得如何設計更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,並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。」

何偉國以一間生產機械人的公司FANUC為例子,指他們為公司客戶提供的機械人,是期望做到零停機時間(Zero Downtime),即用家不會遇到任何工作停頓:「如何做到呢?就是在生產這些機械人時,同時加入感應器,做到預測維護。當機械人付運到公司客戶後,機械人仍會與FANUC保持聯繫,當預知到本身機件將出現問題,就會自行提早通知FANUC解決,避免出現死機。再者,當不斷有數據傳輸回廠商作分析,當生產新一批產品時,會愈來愈符合市場需要。」

他指,這樣客戶有新的體驗,不用煩着常常找生產商,並節省很多金錢:「因為每一次的停機(Downtime),成本可能以過百萬美元計,因停頓後再恢復生產,又或停機令生產延誤帶來的賠償損失可以很龐大。」

誠然,部分外國企業在發展智能工廠上漸見成績,香港業界則仍然處於轉型至智能生產的階段中。何偉國指,香港現在起步做轉型仍是良好時機,港人在高增值服務、創意等範疇仍有優勝地方。很多行業都可以嘗試轉變思維模式和生意模式,與客戶建立更長遠的關係。

他總結:「當然,公司轉型、生產營運模式轉變,要面對聘請和培訓人才的挑戰,但這不代表中小型公司一定做不到,他們可以更快地適應市場,亦可選擇與大公司一起合作,關鍵是管理層的想法。」

2015年調查發現,只有25%公司採取措施應對數碼革新,但令人擔憂的是,預期數碼革新在未來5年,會取代40%現有企業,涉及12個行業。因此,企業與其坐以待斃,不如思考如何轉型,避免被市場淘汰。

─ ─ ─ ─ ─ ─ ─ ─
●港建智能工廈推動經濟
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本土高科技工業、「再工業化」,如撥款給科技園公司擴建、在工業邨內興建新工業大樓(智能工廠大廈)等,藉以朝高增值轉型方向發展,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和帶動經濟。

其中,政府早前宣布投入逾82億元在將軍澳工業邨興建兩幢新工業大樓,涵蓋產品研發生產等範疇。這兩幢先進製造業中心和數據技術中心將預期分別於2020年以及2021/22年度落成,料可創造3,400個創科人員就業機會,每年為香港創造15億元經濟效益。

另外,科技園在大埔工業邨內的一幢多層工業大樓正在進行翻新及改裝,預計最遲今年中入伙,出租予創科產業。科技園擴建項目亦正在進行中。

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,未來要加速香港智能城市發展和「再工業化」,並坦言「香港家陣做創科確實難做」。他指,香港「再工業化」的目標是提高經濟效益、高新型工種和技術轉化。現時本港有6間大學有做工程研發,希望可以培育更多人才從事創科,以及從大學或外國研發的技術,在香港應用出來。

他續稱,公眾要重新認識「再工業化」,就如科技園現時翻新及改裝大埔工業邨多層工業大樓,提供地方讓創科公司進行生產,現亦與不同科技公司洽租。他並透露,主要是用作機械、高端電子、納米等科技生產,「工廈大樓有5、6層樓,每個單位有幾萬呎,可以容納5至6間公司」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