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

大腸篩查下周起第二階段 首輪51人患癌

on.cc東網專訊

衞生署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首階段數據顯示,在萬多名68至70歲的參加市民中,約800人完成大腸鏡檢查,當中多達7成人驗出大腸息肉需切除,更有51人發現已罹患大腸癌。署方指出,驗出息肉及大腸癌的比例均較原先預期高約一倍,相信是因為檢查人士年紀較大,以及部分人過往未做過檢查,出現「收成現象」。該計劃由下周一(27日)起擴至1949年至1951年出生的市民。

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去年9月推行,首批資助46至48年出生人士。截至12月29日交回大便樣本的約1萬名市民中,約14%驗出大便隱血。當中,約800人完成大腸鏡檢查,其中70%驗出大腸息肉,即有機會演化成大腸癌的大腸腺瘤,較預期的4成幾比率為高;當中51人(6.4%)確診大腸癌,較預預3%高1倍多。另外,11%人驗出大腸息肉增生、大腸發炎等。有6人接受大腸鏡檢查後流血,需轉至公立醫院觀察,已全部出院。

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表示,驗出息肉及大腸癌病人比例較預期高,部分原因是參加市民年紀大,並出現「收成現象」(harvest effect),「好多人無做過篩查,現在一查就查出來。」確診大腸癌病人轉介到公私營醫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。由於他們沒有明顯徵狀,相信屬於較早期,治愈率相對較高。

截至本周一,約1.3萬人已參與計劃,共500多名基層醫療醫生提供大便隱血測試,在政府資助額外,96%醫生不再收額外費用,最貴的額外收費為300港元。134名醫生提供大腸鏡檢查,視乎病人是否需要切除息肉,64%至76%醫生不收取額外費用,最高收費上限為1000港元。

該計劃將於下周一(27日)起擴至1949至1951年出生的人士,此年齡組別合資格市民約25萬名,預計7.6萬人參加。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專責小組成員林露娟教授提醒,有大腸癌症狀的市民應直接求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
專責小組成員林哲玄認為,每20名參加市民驗出一名有大腸腺瘤,顯示計劃成效顯著。但大便隱血測試有機會出現「假陰性」,提醒驗過無事的市民亦應隔年再做一次,期間有任何徵狀要盡快求醫。另一專責小組成員兼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總監黃至生說,大腸腺瘤有高、低風險之分,若體積大於1厘米、化驗屬絨毛腺瘤,為高風險大腸腺瘤,10年內變大腸癌的風險達30%或以上。今次驗出腺瘤病例雖比預期多,仍需進一步分析腺瘤類別、患者高危因素如家族病史等,才可推斷港人大腸癌危機有幾大。

沒有留言: